Search

「你拿了別人的水桶了嗎?」

Cheers記者佩旻問說,我在學校提供諮詢給學生,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「你拿了別人的水桶了嗎?」

Cheers記者佩旻問說,我在學校提供諮詢給學生,看著學生痛苦,會不會常常感覺到心情跟著不好?

我說,學生的痛苦很少會打擾我的心情。

一方面是因為長久以來陪伴學生成長,我已經了解痛苦是成長必經的過程,有痛才會想解脫,有痛才會想改變,不見得是壞事。

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我有很清楚的界線。當我的心情掛著學生的事情而引發情緒,我會先去釐清—這是你的議題,我的議題,還是我們的議題?

在提供諮詢的場域中,我不是當事人,議題不是我的,雖然我能夠對學生感同身受,但離開這個場域,我就放下了。

講完這段話後,我想起這兩天網友留言情感勒索我「閱讀我的訊息而不回覆是非常痛苦的」,我初閱這段訊息時感到反感,我可不想因為別人的作為而讓自己不舒服,於是馬上進行議題釐清,釐清這是他的議題還是我的議題?

明顯的這是他的議題,我不需要為他的不舒服負責,我只需要為我的不舒服負責就好了。

接著我就來決定,我要讓自己的不舒服自然來去,還是想要進一步探索為什麼自己不舒服?

考慮新書「和自己,相愛不相礙」月底即將出版,能量得省著用,於是我決定讓這次的不舒服如同正念認知療法中所教導的,允許它自然來去,直到下次這類情感勒索再度引發我暴怒時再來處理。

訪談拍照結束後,三采行銷部副理小丹跟我說,這陣子陪伴我接受好幾次訪問,耳濡目染的,她也覺察到自己對逆境的回應有了改變。

日前她去上瑜珈課,老師下課晚了,學員還在大休息。小丹身為正在大休息的學員,聽到下一班學生已經到了,如果是以前的她,一定會心神不定無法大休息,緊張著「怎麼辦?怎麼辦?讓外面的人等了。」

但陪著我幾次受訪,很自然的受我影響,覺察到自己的緊張,於是問自己,下一班學生已經到了,這是誰的議題?小丹想,不是我的議題,這個議題會有人照顧,於是就把注意力輕輕帶回來自己的身體,不提起不屬於自己的「水桶」,好好的回到大休息中。

你覺得總是很累,因為得照顧這個,擔心那個,都快要油盡燈枯了嗎?

試試看釐清當下讓你心很累的事情是屬於你的議題?別人的議題?還是你們共同的議題?

如此釐清後,你會發現,其實你沒有那麼多議題要處理,人生也沒有那麼沈重了,你只是拿了屬於別人的「水桶」了。

---郭葉珍的《我們,相伴不相絆》-----
博客來:https://reurl.cc/NjZWge (含電子書)

《和自己,相愛不相礙》即將出版,敬請期待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我是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的副教授,「我們,相伴不相絆」、「和自己,相愛不相礙」的作者。
View all posts